在生活中,有時候我們會遇到明明彼此都知道的事情,但說出來可能會造成衝突或是尷尬,所以選擇避而不談。這就像一頭大象存在在房間中,雖然顯而易見,但眾人卻選擇視而不見。
這樣的情況有時源自家庭遭遇重大創傷事件,回憶這些片段往往帶來不舒服的情緒,因此家人選擇沉默,不再觸碰或討論這些傷口,讓事件在各自心中沉澱。
除了重大創傷事件真的需要內心足夠穩定時,才能去面對的課題;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,遇到很多大小事,如果對方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,即使彼此心裡都有疙瘩,但拿出來挑明的說,總是會讓人感到不安全感,也可能害怕失去這份關係,所以選擇壓抑或忽視問題,維持表面的融洽。
想想看,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夫妻之間,即使彼此對對方不滿,但很少吵架或拿出來溝通,會不會轉而拿孩子當替代品?或許是向孩子抱怨另一半的不是,讓孩子被迫選邊站?或是讓這份沒有說出口的怒氣,讓家庭氣氛變得詭異令人窒息?
如果從小到大,孩子都是生活在表面和諧,其實內部暗潮洶湧的家庭環境裡,孩子是否也會潛移默化的被影響呢?如果家裡的氛圍是避免衝突,孩子將如何學習面對日後人際關係中的挑戰?他們是否能真正面對自己的情緒,還是選擇忍耐?當遇到問題時,是否會變成討好型人格,或者是逃避型人格?這都很值得我們去觀察與思考。
這讓我回憶起小時候,母親因忍耐父親而默默流淚,也見過父母因意見不合而大吵。究竟哪種態度給了我力量,哪一個讓我感到無能為力?
如今,我已經長大成人,面對人生種種經歷,回顧過去,我欣賞母親為了捍衛自己而展現的力量,那種只為自己而戰的勇氣。雖然在童年時期的我感到害怕,但這也給了我強烈的震撼,讓我明白,一味的忍耐,其實不論對關係或自己都沒有好處,真正重要的是如實面對自己及面對問題的勇氣。
並不是遇到問題都要以爭吵的方式解決,而是學習用「正視」而非逃避的態度去處理。我發現愈是誠懇且真實的回應自己的內在及面對問題,才有機會改善真正核心的問題。
因為在乎彼此的關係,將自己的期待與失落表達出來,將自己的困境和感受說出來,如此真誠的溝通,才有機會讓對方靠近自己,如果對方也願意這樣做,那建立在這樣基礎上的關係,便會是真誠、親密且有意義的。
#房間裡的大象